2012年8月6日

林兆藏個展 - 展覽現場

林兆藏   創作自述

對一個現代藝術工作者來說,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面相實屬不易,尤其在當今資訊網路、媒體科技發達,區域間距漸次縮短模糊消失,各種訊息包括藝術理論形式概念暢通無阻,各文化相互滲透影響,湧現在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表現是多元多樣。當然這也即時反應快速遞變的社會形態,如流行般也很自然形成所謂主流藝術形式,尤其在進化論參照的歷史脈絡裡,一切的流向似乎是必然的。


「達達」這第一次大戰暴力解體社會合理秩序、徐無主義氣氛下催生的怪胎,雖是極端的反對既成的主張與荒誕行為的同時卻也適度的宣洩人們不安的情緒,動亂背景激盪下合理的破壞運動,只是未料在未來的文學藝術發展上卻扮起推波助瀾的角色功能。二次戰後美國以戰勝國的姿態統攝全世界的同時,在美國本土所興起的兼具各種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結合著政治勢力使紐約取代巴黎成為世界的藝術中心,而作品形式也成當時的新主流,反形式、即興、自由、形象抽離的特彙,利用流行的商品或消費過的廢棄物在利用的普普藝術,賈斯伯瓊斯、李其登斯坦、沃霍爾安迪這些普普的大將,結合了拼貼、繪畫、實物的堆積、照片影像、廉價的流行,二度平面三度空間都不是問題,重點在反應當時的生活重複、枯燥、廣告、各類的死亡、機械、不帶情感的呈現消費時代的併發特質。風潮的形成也是合情合理,要不之前的抽象表現已快把繪畫剝離到只剩一片單色或空白,如尤氏克萊因單一藍色的神祕空間。 1965年當白南準拿著最新日本SONY V8拍攝教宗訪問紐約的鏡頭,同時與一般的新聞影片同步播出,探討新聞影像和藝術家的視點時,配合機具語言的影像操作藝術表現快樹反應與預言著影像科技在藝術物語的介入……


當我們認為一切的發生都是應該的同時的發生都是應該的同時,我們關切的是,既然藝術的示意系統,伴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物質的演化在做校正,而在人們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帶過去所發生的事物的史論觀點裏,和在中心論之下的區域自主有其歷史論述情境的價差中,我們反思的是屬於本身嚴重內耗漂浮區塊的況味究竟是什麼?


對照之下的五0年代台灣能只是戰後戒嚴百廢待舉的廢墟氣息,文化藝術離當時的生活現實有些遙遠。北台灣彎蜒的淡水河;如動脈般源源不絕往南供應發展的氧氣,平行的主要幹道延平北路、重慶北路旁的士林、大龍峒、大稻埕、艋岬是當時重要的商業據點,在五0年代潔淨的淡水河的波光攪動下,與陽春麵一碗五毛錢的當時人民生活強烈對比之下,散發些許詭異,與水泥磚造建築和土角厝房子並存時空錯置下更多的諷刺。第一劇場離住地不到兩公里距離,於今偶爾能仍透露些許遺憾。中山橋下的涵洞涼風溫醇依舊、圓山動物園的獅吼聲陪伴作功課的年代,走在士林的老街上,但不知素描為何、納悶為甚麼畫畫要帶饅頭的時代,和為甚麼賴武雄老師要說畫畫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四、五年級生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去建構自己價值觀的基底,去驗證和衍生自己的思考體系樹。



並非自憐似的本土意識情懷餘韻的誇大言說,而是在時間互相滲透下純屬自我意識殘餘的檢驗。創作是經驗的反應,這經驗涵蓋多重的體驗認知與反省,眾多況味的咀嚼,在心頭上點滴形成創作的養份與價值思考的脈絡。而我只是想清償腳下荒野的泥土化成些許作品的血肉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