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彩虹,彼端的幸福

黃柏勳  有晚霞的許願樹  65x65cm  壓克力彩 畫布  2012
 
2012年時序已進入夏末,回顧年初,全球經濟正面臨一場更甚2008年的金融海嘯危機,這波風暴來的又急又猛,至今仍尚未看見復甦跡象;其影響最直接的莫過於藝術品市場的交易了。也許同是身為藝術圈內人吧!對於畫廊、拍賣市場總是關注較深,自然對於藝術市場動態也就相對敏感。

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崛起,帶動了中國當代藝術,不到數年的時間,藝術品交易熱絡,已然成為亞洲藝術市場龍頭,甚至已超英趕美,其發展之快令人咋舌。整體來看,中國藝術市場的確蓬勃發展,歐美頂尖知名畫廊也紛紛進駐,為的就是分食這塊大餅,當然也包括了台灣畫廊業者也進行了一場卡位大戰,其受惠者就是培植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

由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快速發展,對藝術市場交易算是新興產業,所以在體制一直無法健全的狀況下,其亂象層出不窮;第一市場與第二市場的界線日趨模糊,經紀制度觀念的不足,導致許多藝術家為求成名獲利,直接跨足第二市場,利用其拍賣機制炒作身價,而拍賣公司也就落為有心操作人士賺取暴利的工具,長期影響足以讓市場瞬間崩壞;自2008年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市場來到了高點,隨即金融風暴的衝擊,將這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藝術市場打出原形市場崩盤速度之快著實讓人措手不及不少歐美收藏家可用倒貨來形容快速地在近年內紛紛出脫手中珍藏的藝術品承接者仍大有人在但今年這景象似乎也保守許多了想必大家都不願成為冤大頭吧

回頭看看台灣這十多年來本土的藝術創作者真的也著實地給邊緣化他們作品不好嗎他們作品沒價值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早期的台灣畫廊建構了非常完善的機制,對於扶植藝術家可說相當用心經營,其藝術家創作脈絡也相當完整,所以目前仍有不少經營二、三十年以上的資深畫廊可作為後人借鏡;台灣近年來政經情勢混沌不明,確實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大大落後於中國或是日、韓等亞洲國家;台灣的藝術發展也正面臨轉變,除了年輕創作者積極、熱情的勇於表現自己的創作,為堅持懷抱著理想而努力,在在讓我們看到他們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在創作上,他們也不斷地創新求變,無論是在媒材的運用如:壓克力、版畫、油彩、不鏽鋼雕、錄像、燈光、數位輸出等;創作題材走向也日趨多元,卡漫式的、扁平化或塗鴉式的,成為目前台灣當代藝術家表現的主流之一。也許是環境使然,快速的、紊亂的、大量電子化的資訊,每天被迫不停地接收,藝術家用其雙手表現出這充滿不確定性、又充塞矛盾的世界,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台灣的藝術創作需要支持、需要舞台,無論是官方的展覽,亦或是民間企業的活動,或是地方的畫廊產業,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認知,彼此唯有共同信念,台灣的藝術家在這塊土地上,才能無後顧之憂,繼續發光發熱,我們期待這道彩虹,就要到來。

                                                                                                          文 / Jimmy

2012年8月6日

林兆藏個展 - 展覽現場

林兆藏   創作自述

對一個現代藝術工作者來說,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面相實屬不易,尤其在當今資訊網路、媒體科技發達,區域間距漸次縮短模糊消失,各種訊息包括藝術理論形式概念暢通無阻,各文化相互滲透影響,湧現在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表現是多元多樣。當然這也即時反應快速遞變的社會形態,如流行般也很自然形成所謂主流藝術形式,尤其在進化論參照的歷史脈絡裡,一切的流向似乎是必然的。


「達達」這第一次大戰暴力解體社會合理秩序、徐無主義氣氛下催生的怪胎,雖是極端的反對既成的主張與荒誕行為的同時卻也適度的宣洩人們不安的情緒,動亂背景激盪下合理的破壞運動,只是未料在未來的文學藝術發展上卻扮起推波助瀾的角色功能。二次戰後美國以戰勝國的姿態統攝全世界的同時,在美國本土所興起的兼具各種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結合著政治勢力使紐約取代巴黎成為世界的藝術中心,而作品形式也成當時的新主流,反形式、即興、自由、形象抽離的特彙,利用流行的商品或消費過的廢棄物在利用的普普藝術,賈斯伯瓊斯、李其登斯坦、沃霍爾安迪這些普普的大將,結合了拼貼、繪畫、實物的堆積、照片影像、廉價的流行,二度平面三度空間都不是問題,重點在反應當時的生活重複、枯燥、廣告、各類的死亡、機械、不帶情感的呈現消費時代的併發特質。風潮的形成也是合情合理,要不之前的抽象表現已快把繪畫剝離到只剩一片單色或空白,如尤氏克萊因單一藍色的神祕空間。 1965年當白南準拿著最新日本SONY V8拍攝教宗訪問紐約的鏡頭,同時與一般的新聞影片同步播出,探討新聞影像和藝術家的視點時,配合機具語言的影像操作藝術表現快樹反應與預言著影像科技在藝術物語的介入……


當我們認為一切的發生都是應該的同時的發生都是應該的同時,我們關切的是,既然藝術的示意系統,伴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物質的演化在做校正,而在人們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帶過去所發生的事物的史論觀點裏,和在中心論之下的區域自主有其歷史論述情境的價差中,我們反思的是屬於本身嚴重內耗漂浮區塊的況味究竟是什麼?


對照之下的五0年代台灣能只是戰後戒嚴百廢待舉的廢墟氣息,文化藝術離當時的生活現實有些遙遠。北台灣彎蜒的淡水河;如動脈般源源不絕往南供應發展的氧氣,平行的主要幹道延平北路、重慶北路旁的士林、大龍峒、大稻埕、艋岬是當時重要的商業據點,在五0年代潔淨的淡水河的波光攪動下,與陽春麵一碗五毛錢的當時人民生活強烈對比之下,散發些許詭異,與水泥磚造建築和土角厝房子並存時空錯置下更多的諷刺。第一劇場離住地不到兩公里距離,於今偶爾能仍透露些許遺憾。中山橋下的涵洞涼風溫醇依舊、圓山動物園的獅吼聲陪伴作功課的年代,走在士林的老街上,但不知素描為何、納悶為甚麼畫畫要帶饅頭的時代,和為甚麼賴武雄老師要說畫畫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四、五年級生就在這樣的環境氛圍去建構自己價值觀的基底,去驗證和衍生自己的思考體系樹。



並非自憐似的本土意識情懷餘韻的誇大言說,而是在時間互相滲透下純屬自我意識殘餘的檢驗。創作是經驗的反應,這經驗涵蓋多重的體驗認知與反省,眾多況味的咀嚼,在心頭上點滴形成創作的養份與價值思考的脈絡。而我只是想清償腳下荒野的泥土化成些許作品的血肉罷了。



白牆上的詩句 林兆藏個展


當期展覽 / 白牆上的詩句  林兆藏個展
展期 / 2012.8.10-9.9
地點 / 亞米藝術空間 (YAMI ART SPACE) 台中市西區向上路一段79巷66弄8號
開放時間 / 週一至週六10:00~19:00(周日公休-歡迎預約參觀)
聯繫電話 / 楊哲鈞 (Jimmy) (M)0922-005541 (T)04-23012252

林 兆 藏  Lin Jaw Tsang

1958年  出生於台灣台北
1986年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1991年  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中央大學 碩士
1986年   「全國美展」佳作;「省展」優選;藝專畢業留校作品
1987年   「省展」第三名;「台陽美展」優選;入選「現代美術新展望展」
              入選「全國油畫展」;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選
1988年   「藝專巴黎美術展」,巴黎
1990年  「馬德里藝術學院聯展」,馬德里藝術學院畫廊
1993年  「藝專美術科教授美展」,台北市立美術館「留學西班牙藝術家聯展」,亞洲畫廊

1997年  「新象四人展」,台北福華沙龍;「員山畫會聯展」,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
1998年  「北區大專教授聯展」,台北市立社教館
1999年  「自然意圖雙然展」,台北福華沙龍
2000年   馬祖駐校藝術家
2001年   馬祖駐校藝術家
2003年  「台灣藝術學院教授美展」,台北縣文化局
              「時間的刻度」台灣美術戰後五十年作品展,長流畫廊
2004年  「2004當代科技藝術大展」,云辰文化基金會
2005年  「2005台北縣美術家大展暨德國藝術交流展」,台北縣文化局
              「台灣藝術:傳承與衍生〈1955-2005〉特展」,國父紀念館
              「國際名家藝術精品聯展」,龍華科技大學
              「漂浮‧斷面」主題個展,龍華科技大學
2006年  「自然圖誌」主題個展,吉林藝廊;「聯電、台積電邀請展」,新竹科學園區
              「沙湖壢藝術中心邀請展」,新竹沙湖壢藝術中心
2007年  受邀參展2007「台北縣美術家大展」;受邀參展「新竹美展」
              2007林兆藏創作個展「河口」台北縣藝文中心藝文館
2007年  「世紀初藝術海峽兩岸繪畫聯展」,北京
2008年  「藝術讓你遇見自己四人聯展」,台中大象藝術空間
              「2008臺灣國際迷你版畫素描邀請展」
              「五岳看山兩岸研究生五岳看山創作聯展」,國父紀念館
              受邀參展2008「台北縣美術家大展」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個展
2009年  「 2009年世紀初藝術海峽兩岸繪畫大展」,台北高雄
              「2009年臺北縣美術家大展」;受邀參展「新莊美展」
              受邀臺北縣府藝廊「潮水線」主題個展
             「繪畫新視界素描展」,韓國首爾大學藝術學院
              北縣「經典美術創展」獲98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
2010年  「漂流‧斷面」個展,土思藝術;受邀參展「臺藝大.跨世紀薪傳-教授創作展」
              第51屆中國文藝獎章-美術創作獎(複合媒材)
2011年   「水痕-林兆藏2011創作個展」龍華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典藏
2004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品集 
       〈意識圖像〉、〈自然圖誌〉、〈漂浮‧斷面〉、〈水痕〉


一個憂傷的靈魂 林兆藏

林兆藏  迎風  128x128cm(約80F)  複合媒材  2009年



一個憂傷的靈魂     / 黃小燕


整個60年代彷彿已經裡我們相當遙遠了,美國的普普運動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十年,被加入了一個「新」字,因此8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初,中國「波普」或稱作「新普普」正悄悄的取代資本主義的位置。那同樣60年代初期在歐洲的新現實主義運動(Nouveau-Ralisme),卻靠著遊走於地景、及包紮藝術的克利斯多(Christo)一直撐到2005年,在紐約市中央公園的帆布計劃。剛好這一年新現實的重要成員阿曼(Arman)過世了。

林兆藏  夜景  124x130cm(約80F)  複合媒材  2011年 

藝術家一定要走在這條被定義的鋼索上瞻前顧後,然後時時守在「過時了嗎?」「這樣會不會脫離潮流?」等等疑慮嗎?觀當安迪沃荷正在美國本土如明星般受到擁戴,或者新現實宣言的這些大部分「尼斯幫」成員,剛剛享受著藝術圈的關注時。西班牙的達比埃斯(T’apies)的人氣可是已經開始蔓延至全世界。他提供了另一種單打獨鬥的藝術家氣質;另一種詮釋繪畫或藝術的可能。與法國的杜布菲(Dubuffet)一樣,讓當時的藝術觀眾喘一口氣,繪畫不僅僅只是塗鴉、複印,或大量的拼貼。灰塵、沙子,或土地均可能進入畫裡,變成材質、變成基底,或變成神祕的主題。當然達比埃斯的炫風,也同樣感染及影響整個西班牙繪畫表現生態:自由材質的運用、與土地親近的觸覺,及帶著點東方神祕氣質的空間揮灑。曾經留學西班牙的林兆藏,在斯土斯情的氣氛下,自然作品材質的利用上,毫不費力的將沙塵或土地等自然材質,運用自如。不過達比埃斯自己說過:「如果,繪畫無法讓人發自內心的顫抖感動,或者無法影響觀眾的一點點情緒,那就表示繪畫停滯不前,就像一艘擱了淺的船。」

林兆藏  圓山 117x210cm(約120F)  複合媒材  2011年

也因此我們可以順道檢驗,林兆藏的作品擱淺了嗎?還是正準備揚帆啟航?林兆藏的作品裡,藏著一股很深沈卻不盡然苦悶的憂傷。有點像是身上一道明顯的疤痕,記錄著曾經經歷過的意外或傷害,也許當初痛徹心肺,然後傷口結疤、發癢、收合。皮肉之痛不見了只剩下疤痕,於是開始跟這個疤痕產生一種命運相連的奇妙情感。其中有一點疼惜、一點自憐及一點舒坦內斂的寬容,畢竟一切都過去了,剩下一絲痕跡作為記憶的證據。於是我們看到畫面裡重複出現殘缺娃娃,被擺在一個小框框形成畫面的「刺點」。如同羅蘭巴特說的:「刺點通常是細節,也就是某個局部物體。」而在林兆藏的作品裡,娃娃這個物件是視覺上的刺點,也是通往創作者隱藏在內心裡,通過反省內斂的狹長隧道後,再經過幽暗、晦澀、潮溼,而後出現的一個具體符號,及開門鑰匙。這是憂傷的所在,是世俗感官炫麗虛浮的剩餘物件,是脆弱的、短暫的,而又讓人隱隱同情憂心的符號。

林兆藏  蟲子  94x92cm(約40F)  複合媒材  2007年

除了娃娃還有鏽蝕掉的釘子,整齊而侷促的擁擠在一起。類似非洲巫術木雕娃娃肚子中間的鐵釘。作品裡因為出現這樣鏽鐵釘而多了一些神祕感、一些敬畏土地與自然的交換條件,及一些壓抑後的刺痛暗示。除了鐵釘還有枯枝,這些大自然留下的痕跡,似乎讓畫面多了一些樸素的質感。林兆藏並沒有選擇自然植物裡的清新鮮活,反而是具有時間感及帶點滄桑味道的枯枝。搭配畫面裡低調而又內斂的色彩,形成一種奇異的感傷氣氛。對於長期浸淫再安靜寬廣自然裡釣魚流浪的人來說,枯枝也許才是畫家選擇與決定的素材,自然裡沒有永遠的鮮亮動靜,伴隨而來的是腐爛及枯朽,而枯朽是另一種形式的死亡象徵,死亡的想像更接近永恆。不過林兆藏的作品並非純然的悲觀,而是釋放出一種了解後的坦然。是張愛玲說的吧:「因為了解,所以慈悲。」

林兆藏  雨後  121x134cm(約80F)  複合媒材  2011年

對這樣帶點氤啞幽暗氣質的作品,開始讓人反省起:是不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太多華麗炫爛的包裝物體,或者是太多閃亮霓虹光彩奪目的人物,大聲說話、全身名牌、刺目的夜晚、彩色燈光煙火,或炫耀似的專業術語圍繞著,侵蝕著每個人虛弱的靈魂。於是音量變大了、口味變重了,語言更加晦澀難懂,吃辣的人要更辣,所有的中音(Mezzo)變成尖拔刺耳的聲音,貝多芬安靜的月光被衍譯成喧囂與激情,蕭邦不再只有輕聲,變成流行。

美國著名的知識份子蘇珊桑塔格很久以前就曾提出坎普(Camp)這個字眼,直至現在社會堆砌出來的樣貌,這個字似乎比較容易去形容:就是精英份子的裝模作樣。而林兆藏的作品卻正好是坎普的對立面,表面上少了都會裡精緻雕琢脆弱的特質,而是另一種樸素、另一種粗狂,他的精細藏在作品背後的內斂氣質裡,很憂鬱。而相對於精英裡的坎普、大眾化的俗媚(Kitsch)似乎也沾不上邊。不過如果作品刻意地去反俗媚,其實也是俗媚的一部分。再林兆藏的作品裡,似乎這些都不重要,矯情或俗媚這種時髦的形容詞,使不上一點力氣。當然林兆藏也拼貼,利用不同的木頭框架造型,帶點天真的憂傷氣質拼貼著一段又一段的記憶。

林兆藏  黑幕  119x142cm(約80F)  複合媒材  2009年

60年代慢慢說起,只是要強調「藝術作品的延伸性」,呼應米蘭昆德拉所謂「歷史延續性的知覺」。一個人的親身經歷或情感絕對會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上,年少輕狂時可能也有為賦心詞強說愁的憂鬱,而中年人的憂鬱,可能就是心底真正悲懺的聲音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對美感或說「感動」這回事,「認知」或「知識」的窠臼。一個是感性,另一個是理性,我再林兆藏的作品裡,的確感受到擁塞在內心裡的感情有了一個出口。而理性則留給昆德拉:人人都會問一些形而上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往哪裡去?」在藝術的領域裡,這些問題的意義是既具體又清楚的,而且絕不可能沒有答案。